事情要从2025年4月4日说起。那天,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的合法举措。中方强调,稀土具有军民两用属性,管制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符合国际惯例。但这一举动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多国震动——美国及其盟友开始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的高科技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毕竟,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不是一日建成的,而是多年积累的战略资产。
稀土(资料图)
就在管制实施后不久,美国就坐不住了。2025年6月27日,中美在伦敦框架下达成初步协议:中方承诺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而美方则同意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这本该是缓和局势的契机,但美国却显露出矛盾心态。短短几天后,7月2日,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公开喊话,抱怨中国稀土出口“流速”太慢,未能恢复到4月初水平。他一边说“有信心中方会履行承诺”,一边又敦促“加快”放宽限制。这种反复无常的表态,暴露出美国在资源依赖上的脆弱——它渴望中国的稀土,却又在背后拉帮结派,试图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贝森特的喊话刚落音,华盛顿就上演了另一幕大戏。2025年7月1日,美日印澳四国外长在华盛顿召开会议,高调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主持了这场聚会,声称要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与多元化”,以应对“过度依赖某一国家”的风险。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代表出席了会议,联合声明虽未直接点名中国,却暗指中国4月的稀土管制引发“严重担忧”。
鲁比奥(资料图)
更耐人寻味的是,鲁比奥要求四方机制成为“行动载体”,而非空谈口号,并召集了30至40家企业商讨供应链合作。表面看,这是打造反华“围堵圈”,但实则暴露了美国的仓促——它想通过盟友体系孤立中国,却忽略了自己的贸易政策正让这些盟友心生芥蒂。
面对美国的双重压力,中国早已未雨绸缪。早在6月27日商务部表态时,中方就释放了灵活信号:暂停了4月新增的7类中重稀土限制,仅保留对镓、锗、钨等军工材料的出口管制。这一策略不是妥协,而是精妙的外交棋步——它削弱了美国的攻击点,同时维持了对关键物资的战略钳制。中方反复强调,稀土政策以合法合规为基石,旨在推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对话”。就在四国外长会议召开前两天,这种准备充分彰显:中国不搞对抗,而是用务实调整化解紧张,让美国的“围堵”计划显得空洞无力。毕竟,在资源领域,中国拥有技术和资源优势,美国的盟友体系反而成了拖累。
美国(资料图)
这场稀土博弈的深层影响正悄然显现。美国的行动,本质上是霸权焦虑的体现——它既要中国供应稀土,又想遏制中国崛起。然而,现实却打脸:四国倡议缺乏资金、技术和产业协同,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而中国的暂停管制措施,既维护了国际关系,又保障了自身利益。7月初的事件表明,资源竞争不再是零和游戏,而是供应链韧性的考验。中方以对话替代对抗,赢得了战略主动,而美国的“围堵”策略反倒暴露了其盟友体系的裂缝。未来,稀土之争或将成为全球多极化的缩影——单边施压注定失败,合作共赢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