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戏剧性的是,美国早已通过情报系统掌握实情,却选择“装不知道”。这段历史,至今读来仍充满博弈与算计。
1950年6月北韩和南韩打了起来,北韩一路横扫南韩,但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扭转战局,一路推进至三八线边境。危急关头,中国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而苏联则选择了另一种介入方式:秘密参战。
事实上,苏联从战争初期就深度参与。不仅向中国、朝鲜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如米格-15战斗机、T-34坦克),更直接派出空军部队和军事顾问。
据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1950年11月起,苏联空军以“防空部队”名义秘密入朝,飞行员穿着志愿军或朝鲜军服,飞机也进行了涂装标识。斯大林甚至明确要求:“绝不能留下苏军参战的证据。”
苏联参战的核心是空军。在朝鲜西北部鸭绿江至清川江上空,苏联飞行员与联合国军爆发了激烈空战,这一空域后来被称为“米格走廊”。
据统计,苏联累计派出超过7万名军人,主要为飞行员、地勤、高炮部队和军事顾问。其中第64防空集团军是主力,最多时同时部署约2.6万人。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苏联被要求采取严格保密措施:飞行员穿中式军服、禁止说俄语、不得飞越战线南部(以免被击落俘虏)。即便如此,美军仍从无线电通讯、战术风格甚至被击落飞行员的遗体特征中确认了苏军的存在。
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的反应。当时美军高层多次获得情报证实苏军参战,却选择不公开揭露。原因有三:
- 避免战争升级:美国担心若公开指控苏联,可能引发美苏直接冲突,甚至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 维护士气形象:若承认苏军参战,等于变相承认联合国军面对的是“中苏朝联军”,可能影响国内和国际舆论。
- 政治博弈需要:美国更希望将战争限定在朝鲜半岛,不愿节外生枝。
直到苏联解体后,大量档案公开,这段秘密参战的历史才被彻底证实。据俄方数据,苏联空军在朝鲜战争中击落约1300架敌机,自身损失335架飞机、120余名飞行员阵亡。
回望这段历史,苏联的秘密参战是冷战背景下典型“代理人战争”的缩影:大国通过间接方式博弈,既实现战略目标,又避免直接冲突。而美国的“沉默”也非软弱,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