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苹果“抢跑”,手机厂商终于要倒逼运营商淘汰SIM卡了?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iPhone17系列正式亮相。这其中iPhone Air备受关注,虽然它为了轻薄牺牲了续航等指标,但它对国内手机eSIM技术落地,仍然具有标志性意义。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iPhone17系列正式亮相。这其中iPhone Air备受关注,虽然它为了轻薄牺牲了续航等指标,但它对国内手机eSIM技术落地,仍然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2016年GSMA发布eSIM规范算起,这项技术至少已有十年历史,国内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环节。

但eSIM在国内的应用一直局限在手表、平板等终端上,始终未能在手机领域普及。

iPhone Air的发布,不仅证实了中国联通将为苹果手机提供eSIM业务支撑的传言,同时也标志着在历经了近十年的政策博弈与市场斡旋之后,eSIM在国内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

中国移动方面告诉观察者网,该公司已经支持eSIM手机业务,稍后开放服务将另行告知。中国电信也向观察者网表示,该公司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预计近期获得工信部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向用户开放包括iPhone17在内的eSIM手机业务办理服务。

终端厂商和运营商一同发力,中国智能手机的无卡化进程,或将随之向前迈出一大步。

苹果“抢跑”,手机厂商终于要倒逼运营商淘汰SIM卡了?

展开全文

iPhone17系列

手机eSIM,苹果“抢跑”华为

在iPhone Air之前,华为新款三折叠手机被认为将是国内首款商用eSIM的智能手机,但从最终产品信息来看,这款三折叠搭载的依然是实体的nano SIM卡,同场亮相的小平板MatePad Mini用的也是实体SIM卡。

这就让苹果抢先,成为国内首个在手机上商用eSIM的品牌。

eSIM,英文全称是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它不再是实体卡片,而是可以直接嵌入到终端设备的电路板上,好处就是节省空间,也可以直接编程,通过OTA(空中写卡)技术,用户不用前往营业厅,就能远程开卡、选套餐、换号码。

苹果在推动eSIM上一直比较积极,该公司2011年就申请了eSIM相关专利,2018年将eSIM引入iPhone XS,采用了“实体SIM+eSIM”双卡方案。2022年,自iPhone 14系列开始,苹果手机在美国正式取消了实体SIM卡,全面采用eSIM技术。

这次iPhone Air之所以能做到5.6毫米的最薄纪录,关键就在于使用了eSIM技术。

苹果官方新闻稿表示,iPhone Air采用eSIM设计以节省内部空间,这有助于实现极致轻薄的形态。相比传统实体SIM卡,eSIM更灵活、更安全。作为行业标准,eSIM得到全球超过500家运营商的支持,包括中国联通。eSIM也让旅行途中保持联网更加便捷,在超过200家运营商的支持下,通过用户原运营商或本地预付费选项,以价格经济的国际漫游计划实现持续联网。

虽然中国联通目前还没有做出官方说明,但上海一家苹果线下店的工作人员对观察者网表示,iPhone Air将在9月19日发售,可以直接使用eSIM功能,店里就可以办联通卡。

但届时是不是只能使用中国联通的方案,可能还要看三大运营商的进度。

“对于苹果而言,其在欧美等eSIM主导市场中已具备成熟的产品经验和较高的市场份额。eSIM不仅有助于优化硬件设计、增强用户粘性,还能提升用户对苹果设备和服务的依赖。因此,苹果具备在中国市场率先推动eSIM的优势。”Omdia(原Canalys)手机研究负责人刘艺璇(Amber Liu)对观察者网说道。

eSIM不是新技术,有“双刃剑”特征

但eSIM并不是新出现的技术,华为等中国企业也早就在推动。

比如早在2017年,中国联通便与华为携手,推出支持eSIM独立号码业务的华为运动手表。随后在2018年3月,中国联通进一步与苹果合作,支持Apple Watch Series 3和Apple Watch Series 4在七个城市开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2019年3月,中国联通正式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推广至全国范围。

2018年6月,中国移动宣布“一号双终端”业务在国内7个城市启动,用户通过一号双终端业务,可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共享同一个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同年11月,中国电信称将在7个城市试点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同时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

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小米、荣耀、vivo、联想、OPPO等产业链企业也都有所布局。

苹果“抢跑”,手机厂商终于要倒逼运营商淘汰SIM卡了?

SIM卡发展形态

2021年11月,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嵌入式SIM卡(eSIM)等新兴技术应用。2023年5月,该部门又公开表示,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然而,就在市场期待eSIM全面普及的时候,三大运营商却在2023年先后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理由,宣布暂停受理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的办理申请。

安全可能首要考虑。毕竟eSIM通过OTA空中写入配置文件的过程并不像在营业厅中办理手机卡那样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配置文件通过公开网络发放,很容易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除了对于电信诈骗的监管难度和实名制监管的难度加大以外,卡片配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如被挟持、篡改,不法分子就能轻松获取他人的手机SIM卡,也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中国因实名制管理和信息安全等因素,并未像欧美、日本等市场那样大规模推行eSIM。过去,eSIM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可穿戴和物联网设备。”刘艺璇对观察者网表示。

但作为一项全球成熟的通信技术和标准,eSIM业务的停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有运营商的博弈。比如eSIM技术使用户可以切换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不再绑定于某一家运营商,弱化了用户和运营商的契约关系;换卡带来的业务流程改变,也增加了运营商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和时间,营业厅客流量可能持续流失,用户办卡时顺带的到店业务也将会消失。

之前华西证券曾在研报中分析称,eSIM在手机端应用的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互通。“eSIM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但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转网门槛降低,对用户控制力降低。尤其目前作为偏存量消费级市场,手机侧的eSIM政策推进相较于物联网应用,仍需政策与产业多方协同推进。”

eSIM成大势所趋,终端厂商倒逼运营商

如今中国联通率先和苹果iPhone牵手,标志着国内手机eSIM“虽迟但到”,产业也再度迎来发展契机,这背后离不开技术趋势和终端厂商的双重推动。

虽然eSIM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但经过十余年发展,这种技术的优势也不可忽视。比如eSIM的体积仅为传统SIM卡的10%,但其抗震性、耐高温、可靠性更强,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于AI时代新兴的硬件产品,像智能眼镜等,eSIM卡的普及会使其具备更高的便携性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头部终端厂商的需求,也在倒逼运营商有所作为。一旦智能手机无卡化的趋势不可逆,谁能快速的实现对手机eSIM的支持,谁就有可能在消费者竞争中领先对手一个身位。

“对运营商而言,eSIM减少了办卡、补卡等业务场景中的用户触点及相关收入。但同时,它也降低了用户更换运营商的门槛。以中国联通为例,通过与智能硬件厂商合作率先积累 eSIM技术并推动相关业务,有助于实现差异化突破,带来新增用户转化。”刘艺璇表示。

根据市场信息,中国联通应该早就做好了iPhone eSIM的接入准备,3月“偷跑”的iPhone eSIM申请页面,基本坐实了联通为iPhone Air的国行销售铺平技术道路。7月,联通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功能,标志着eSIM业务暂停两年后重启。

目前来看,eSIM的全球化普及已成为大势所趋。欧盟已经明确表示将会在2026年起逐步淘汰智能手机的实体卡槽;美国的各大主流运营商,也已经在大力推动eSIM的普及。

在国内手机厂商中,多个品牌也都在布局eSIM技术。小米今年3月在海外推出首款支持eSIM的小米15 Ultra。OPPO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底预计会有首批支持eSIM的手机上市。同时,华为Mate80系列也被曝出可能也将有一款机型支持eSIM。

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其中中国将会成为eSIM快速增长的新市场。

但可以肯定的是,eSIM的重启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如何对eSIM进行风险管控,将会成为未来eSIM在中国大陆推广的关键性问题。同时,手机实现eSIM之后,终端多样性、产品定价、运营商套餐的合理性等,都会成为用户选择eSIM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水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067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